提起三國時代,說到威名遠播的英雄人物,人們腦海中第一時間浮現的,往往是那些狡詐多謀的政治家,英勇無匹的戰神,威名遠揚的謀士——有魏武帝曹操統一北方的雄心壯志;有身先士卒、殺伐決斷的關羽;有智勇雙全、忠心耿耿的蜀漢丞相諸葛亮.
然而在他們背后撐起三國鼎立基業的,還有一大批才華出眾而鮮為人知的謀士。其中,就數劉備賬下謀士法正最為顯赫。一個出身名門望族的書生,又如何能夠左右三國的局勢?
公元189年,天下迎來了一個亂世,當時僅十歲的法正還在家鄉荊州讀書。其祖上都是當朝顯宦,父親法儒官至太常少卿,家族在荊州聲望頗高。
然而好景不長,很快漢靈帝駕崩,漢朝土崩瓦解。其后董卓亂政,各路豪強背叛賊臣,群雄割據。十年間,法正在其中經歷了胡亂的戰火洗禮,也讓還是書生的他,對于天下的看的很通透。公元200年,曹操統一北方后名震天下,21歲的法正便下定決心南渡。
公元210年,法正來到相對安定的益州。那時劉璋剛剛繼承劉焉成為新的益州牧。法正很快因才華出眾得到劉璋賞識,被委以校尉的職位管理軍營。
可是好景不長,劉璋為人迂腐,治國才能有限。法正看出他必然無法長久統治益州。不久便因劉璋懷才不遇而心生不滿。法正的學識和才能本可以輔佐一方諸侯甚至稱帝者完成霸業,然而難得施展抱負的他,只能在這個閉塞偏僻的州當一介校尉。
種種跡象表明,一場大亂在所難免。當諸葛亮代表劉備入蜀求荊州之時,法正就知道,時運正變,新的局面即將來臨!
公元211年冬,蜀地傳來一陣驚天動地的消息——諸葛亮幫助劉備占領荊州,益州牧劉璋惶惶不可終日。法正馬上意識到,天將降大任于劉備也!
法正其實早已對劉璋心灰意冷,在得知劉備入蜀后多番上書劉璋,力陳形勢,希望其與劉備合作共治益州,避免民眾因戰亂遭殃。然而劉璋拒不采納。這使法正堅信,劉璋已經無力回天,劉備才是真正的英雄。
于是開始暗中與劉備聯系。數次上書后,劉備終于注意到了這位過人的謀士。但此時法正過于冒進,反而遭到劉備的猜忌。好在雅康澤出面為他作證,諸葛亮也極力舉薦。
次年,在龐統于白水江之戰中不幸中箭身亡后,劉備終于下定決心任命法正為賬下謀士。
法正終于有機會施展抱負。入主益州的劉備,依然覺得實力不足,大業難成。當劉備在巴蜀征戰時,法正便開始著手謀劃下一步大計——需要在西南立足之后,再出兵中原與曹操決戰。
公元213年冬,魏將夏侯淵攻占漢中后,曹操并未立即進占,而是留夏侯淵守城。法正憑借過人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歷史知識,敏銳地判斷出曹操必然深惡痛絕長期消耗戰,難以長期供給軍糧。
法正便向劉備獻策——趁現在形勢對曹操極為有利,其剛剛在夷陵之戰大敗孫權,實力達到頂峰。正應該立即出兵,趁虛偷襲其西境!
法正建議由老將黃忠率先軍疾行軍,襲殺守城的夏侯淵。由于外城防守空虛,黃忠可以很快取勝;其后由劉備親自率大軍前來匯合,攻下內城。這樣可以使戰斗集中化,且有望在曹軍援軍趕到前拿下漢中。
劉備首肯了這個大膽的計策。次年正月,黃忠如入無人之境,順利襲取外城。三月,主力部隊亦到達漢中城下。劉備命弓箭手對城[內.射]箭示威,城中外有夏侯淵部將開城出戰,卻被伏兵擒獲。五月,劉備終于位居漢中王位,這為日后在益州的稱帝奠定基業。而這一切的背后策劃者,正是法正!「精彩絕倫!將漢中之戰描寫的驚心動魄。」
然而好景不長,法正于當年冬天病重不治,終年僅四十三歲。
這無疑是蜀漢開國事業的沉重打擊。劉備失去此后的軍事謀略再無建樹,也再無人能取代法正之位提出妙計。法正去后不久,蜀漢便在夷陵之戰遭遇慘敗。
彼時孫權乘機進攻公安。劉備親率大軍抵抗,還未交戰,軍中的糧草便已不繼。這與法正生前判斷的曹操軍隊的弱點如出一轍。由于后勤供給不足,劉備只能退回白帝城固守。然而東吳水軍圍城期間,又斷了蜀軍的外援。城中軍民柴米確實耗盡,劉備不得不投降。
這場失敗直接導致劉備在次年病逝。臨終前,劉備不禁感嘆道:「要是法正在,決不至此!」劉備的這句話一語中的,正是他無法找尋像法正那樣的謀士,才讓開國大業陷入絕境。也難怪曹操後來會說出:「法正不死,便無三國!」
一個過人的謀士,居然能左右三國局勢,這在當時令人無法想象。
然而,正是法正的逝世,讓蜀漢失去戰略優勢,加速三國鼎立。這就是法正獨特的歷史地位所在!
法正這位謀士的身后評價頗為兩極分化。在蜀漢一方,無人不對法正奪取漢中的布局稱頌不已。當時蜀漢群臣,如諸葛亮、黃忠、龔允、李嚴等人,都曾向后人傳頌法正當年的奇謀。李嚴更是贊不絕口:「先師(法正)之謀,人所罕及!」
而在曹魏方面,對法正的評價也十分肯定,甚至有「不殺法正,無以定蜀」的說法。其重要性不亞于諸葛亮,被視為蜀國第一謀士。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三國趨于穩定。法正這類拼盡全力改寫歷史的奇才,反倒顯得過于激進。面對現實,法正那種勇于突破既定格局的精神,反而成為許多士大夫口中的「反動」。
到了西晉時期,不少文人學士對法正是頗為批評的。因為他反復投靠不同的主公,違背了士大夫忠君的美德。杜預便評論其「輕薄無行」。司馬炎更是在《晉書》中直言:「(法正)多詐偽,好為奇計,人倫之末也。」
可見,法正的歷史評價頗為復雜。不過,不容置疑的是,這個足智多謀的謀士,在三國歷史進程中確實發揮了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屢見不雞的人生,如夢如幻
這個天資過人的書生,卻因出生在亂世,多年難得施展抱負。
等到終于助劉備奪得漢中之時,馬上便病故了!仿佛上天在跟他開玩笑一般。
然則上天待他亦不薄——沒有哪個謀士能在短短兩年時間里,就改變一個政權的命運。法正作為敢為人先的奇才,注定是這個時代的過客。他雖然仙逝華年,但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濃墨重彩,卻是時間無法抹煞的。
正如后人李涪所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法正的才華,是三國鼎立不可或缺的螺絲釘!
沒有法正的智謀,就沒有延續千年的三國鼎立。可以說,正是法正撐起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這就是法正的歷史定位。
未獲許可,不得轉載。 如有侵權,檢舉並承擔法律責任。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