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一檔節目《謝謝了,我的家》中,曾來過一位讓人印象深刻的嘉賓。
他叫蔡笑晚,是一位普通的父親,卻被稱為人才「魔術師」。
6位子女中,有5位博士、1位碩士,且都在事業上取得了過人的成績。
當被問到是如何教育孩子時,他提到「早期教育」尤為重要,讀書要趁早。
那時候,各家各戶晚上的活動基本都是圍在一起看電視,蔡笑晚家卻不一樣。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蔡笑晚夫妻就會帶著孩子們一起看書。
從古今中外的典故、神話,到各類經典的兒童文學,蔡笑晚陪著孩子們閱讀,給他們講解。
他認為:
「從小給孩子閱讀這些故事和詩文,可以給孩子打好文學精神的底子,學習能力變得強大,今后的學習更游刃有余。」
朱永新教授也曾說過:「沒有閱讀,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
父母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不能把孩子帶到更遠的地方,但書籍可以。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讓孩子贏在閱讀這一「起跑線」上。
不閱讀的孩子,未來將成為潛在的「差生」
我國著名教育學者顧明遠曾說:
「不重視兒童閱讀,是早期教育中最糟糕的行為之一,從小形成的閱讀差別,才是日后重要的‘輸贏’差別。」
我之前帶過的學生里就有過這樣的2個例子,小天和小玥。
他們的學習成績都很好,不同的是,小玥的成績很穩定,基本次次都能保證年級前三,小天卻很不穩定,最好時能到年級第一,差時也會到年級100名以后。
研究過他們的試卷后我發現,一旦卷子上出現題干比較長或者難理解的題目時,小天的成績就會有明顯的下降,從那道題開始,字跡、答題邏輯都產生了變化,透過試卷,似乎能看得出他變得焦躁、混亂。
而小玥的卷子則很穩定,沒有明顯變化。
在和他們交流后,我終于找到了問題所在。
小玥告訴我,從小她就喜歡閱讀,家里人也很支持她的喜好,給她買了很多書。
看的書多了,她的思維習慣和知識儲備都有了提升,耐心和專注力也得到了鍛煉,心態更加平穩,不會被外物所影響,更靈活變通。
而小天呢,從小只知道學習,父母什麼都不讓他干,覺得看其他書就是浪費時間,只讓他看教材,導致他只知道死讀書,一旦遇上和課本教得不一樣的,就全然不會了。
再加上小天怕考不好被爸媽罵,遇到看不懂的題,他就慌了,越慌越不會,心態就崩了。
在這兩個孩子的身上,閱讀的重要性體現得淋漓盡致。
來源:視覺中國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孩子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以克服的障礙就越多,他需要閱讀的也就越多。
閱讀教會他思考,而思考則會激發智力。書籍和由書籍所激發的鮮活思想,是預防死記硬背這種阻礙理智的大敵的最有力手段。」
尤其是近些年,中大學聯考對孩子理解能力的考察逐漸加強。
2022年大學聯考的作文題「《紅樓夢》匾額提名」、「本手、妙手、俗手」,2023年大學聯考的「掌控時間和時間仆人」、「續航和亮相」……讓多少孩子百思莫解。
從小形成的閱讀習慣、閱讀量的差異,帶來的學習習慣、思考方式方面的不同,會逐漸形成孩子更多方面的差距。
家長一定要明白,教育不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只關注眼前的階段是遠遠不夠的,教育需要長期主義,立足孩子的一生來思考問題。
閱讀能帶給孩子的,不只有學習成績的提高,長遠來看,更是會對他三觀的形成、為人處世的態度產生巨大的影響,幫助他形成更健全的人格。
而想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父母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育最大的誤區,
是一群不讀書的父母在拼命「雞娃」
之前在網上看到過一個視訊,一個5歲的小男孩哭著對爸爸說:
「天天你就知道讓我學習,可全家就你不學習,還在那里玩手機。
你自己有學過嗎?加減乘法口訣表你都不會,你還讓我讀這麼難的。
就你會在家里那麼早睡覺,還晚起,你還老玩你手機上的游戲,你的手機沒收,不許再玩了。」
他的話看似好笑,卻是現在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
有多少父母,自己拿著手機刷視訊,卻想要孩子靜下心來閱讀;
自己整日流連于麻將桌,卻責怪孩子為什麼不好好寫作業;
自己不思進取、不求上進,卻希望孩子「出淤泥而不染」,取得大成就……
殊不知,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就是父母身上問題的投射。
只知道抱怨社會、學校的父母,其實就是在推卸責任。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最不該偷懶的就是父母。
正如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的:
「一個家長對自己的要求,一個家長對自己家庭的尊重,一個家長對自己每一舉止的注意,這就是首要的、最重要的教育方法。
」
被《中國教育報》評選為「全國推動讀書十大人物」的李振村,講過一個感人的故事:
一個寡婦,獨自撫養一對剛上小學的雙胞胎兄弟。
每天晚上,孩子寫作業時,她就捧著一本書在旁邊看,日復一日,直到兄弟倆都考上了名校。
一次,她問兄弟倆:「你們知道媽媽多辛苦嗎?」
兄弟倆回道:「知道,你既要工作又要照顧我們……」
她笑了笑,說道:「這倒不苦,就是每天陪你們看書太苦了,其實我一個字都不認識。」
《朗讀筆記》中有這樣一句話:
「所有的嬰兒出生都是平等的,沒有人會說話、數數、讀書或寫字,但這些孩子在進入幼兒園時卻是不平等的。
差異的原因在于,他們的父母是盡力培養他們,還是僅僅看著他們長大而已。」
父母永遠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育兒,先要育己。
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要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只會打麻將的父母,教不出會讀書的孩子;不懂得反思自己的父母,養不出通情達理的孩子。
只有當父母擺正自己的位置、及時做出改變時,孩子才能在父母的榜樣力量中,得到提升,產生蛻變。
來源:視覺中國
掌握這4個方法,
培養孩子終身閱讀的能力
《小王子》中說: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你要做的不是催促人們去收集木材,也不是忙著分配工作和發布命令,而是激起大家對浩瀚無垠的大海的渴望。」
最好的教育,永遠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對家長來說,想要孩子愛上閱讀,最應該做的不是逼迫、命令,而是想辦法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1.設立固定的閱讀時間,培養儀式感。
《時代周刊》里有一句話:「孩子們都喜歡不期而至的驚喜,但對可預測的、能期盼的家庭活動更是記憶深刻。
」
閱讀不僅僅是學習,也應該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家長可以和孩子協調好時間,尋找合適的時間段,開展親子共讀活動。
例如睡前一個小時,或是其他能較完整留出時間的時段。
當孩子習慣了每天讀書,自然而然也會逐漸愛上閱讀。
親子關系也會在一次次交流中變得更加緊密。
2.構建合適的閱讀環境,營造氛圍感。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對孩子來說,閱讀不只是遞給他一本書這麼簡單,一個好的閱讀環境也至關重要。
首先,家長可以根據家里的情況布置一個閱讀空間,可以是一間書房,也可以是一個小小的閱讀角,擺上各式各類的書。
在每次閱讀前,放上舒緩的輕音樂,緩解孩子內心焦慮、急躁等負面情緒。
其次,也可以帶孩子去圖書館或書店等地,那里不僅有海量的書籍,也有很多正在讀書的人,閱讀氛圍更加濃厚,更容易感染孩子。
來源:視覺中國
3.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留給孩子選擇的空間。
如果我們總是被迫去讀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書 ,又怎能養成為興趣而閱讀的習慣呢?
閱讀應該是一件快樂且自由的事,而不是充滿著約束和壓力,否則只會扼殺孩子的閱讀興趣。
在最初的閱讀時期,應該先以孩子的想法為主,找一些孩子能看得進去的書,培養他閱讀完整本書的耐心和專注。
在孩子堅持下去后,再慢慢地引導他閱讀一些稍微難理解、高深的名著。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家長可以完全放手,將選擇權全盤交給孩子。
畢竟孩子還是不成熟的,他們的選擇有較大的局限性。
這就需要家長提前做好更多的準備工作,可以多方求證或自己先看一遍,篩選出真正適合孩子年齡段的書籍。
4.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習慣。」
閱讀若只是走馬觀花地草草看過,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
家長可以教孩子在讀書時摘抄好詞好句、撰寫讀書筆記等,這既是一種即時的閱讀反饋,也可以在之后重讀時,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但家長也要注意,這種行為一定不能是強迫式的,例如有的家長強迫孩子讀完一本書要摘抄一百個好詞好句,這種行為就不可取。
這種任務式的閱讀要求,不僅不能使孩子沉浸于閱讀的氛圍,還會使他產生逆反心理。
家長可以換一種說法,告訴孩子,記錄這些是為了讓他能把閱讀后的所思所想更好地分享給別人,喚起孩子的主動性。
▽
余秋雨曾說:
「有人認為一個人的成功是靠社會關系、機遇、方向的正確選擇等等,我認為都是次要的。
很多時候,是一個人偶然看到了幾本書,從這些書里面的某些地方獲得了力量。」
閱讀,是父母能送給孩子一生的,最好的禮物。
書籍,為孩子插上翅膀,帶他們飛向更遼闊的遠方。
愿所有父母都能學會這4個方法,培養出喜歡閱讀的孩子。
作者:遇見;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
未獲許可,不得轉載。 如有侵權,檢舉並承擔法律責任。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