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2011年12月1日,舉辦朱老總誕辰125周年的紀念活動時,許多記者捕捉到了一個身材瘦削的老人的身影。
已經80多歲的她,脊背有些佝僂,臉色疲憊,但難得的是精神依舊很好。
她在活動現場一直忙忙碌碌,總是觀察著各種細節,格外細心謹慎。
負責拍照的記者一開始不知道她的身份,只當老人是熱心的群眾。
後來聽旁人介紹,記者才知道老人竟然是朱老總的兒媳,朱琦的妻子趙力平女士。
今日來此,旁人紀念的是大名鼎鼎的開國元帥,而她紀念的卻是自己的親人。
趙力平是怎樣和朱老總成為一家人的?她和朱琦在結婚之前,數次拒絕對方,後來又為何同意了?
上世紀50年代,天津鐵道部工作的許多成員都知道,他們的同事朱琦,是個別出心裁的浪漫人士。
之所以說朱琦浪漫,是因為他總會把火車當成自己和妻子約會的地點。不少同事見到過他和妻子在火車上團聚,兩人言笑晏晏的模樣。
之所以說他別出心裁,那是因為他們見面后,只是簡單的說幾句話。
夫妻二人每次見面的時間,滿打滿算也不過三五分鐘。
旁人眼中,有機會和愛人在工作過程中相見,的確是件幸福的事情。
可只有兩位當事人,才知道他們的選擇有多麼無可奈何。
朱琦
1948年,朱琦從部隊轉業以后,和妻子趙力平分別被調到了石家莊的不同工作單位之中。
前者來到了鐵道部,而后者去到了銀行。
夫妻倆工作十分忙碌,趙力平常常早出晚歸,朱琦更是需要跟著火車全中國滿地跑。
所以他們相聚的時間,實在是寥寥可數。
火車上那點兒少得可憐的見面機會,是趙力平為了給丈夫送點東西,或者送去兩三句問候,強行擠出來的出差時間。
同事們能夠看到,趙力平每次看望朱琦,總會給他帶來自己親手做的咸菜,或是幾個省下來的新鮮水果,又或者是自己親手織的毛衣。
在大家眼里,他們兩個算得上是感情深厚的模范夫妻。
不過,他們不知道這對普普通通的聚少離多的小兩口,其實是三軍元帥朱老總的兒子和兒媳婦。
更加鮮為人知的是,能夠娶到趙力平當自己的妻子,朱琦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他們初次相見,是在1944年。那時候的朱琦,是一個內心有些自卑情緒的小伙子。
之前在戰場上,受傷給他造成了終身的腿腳殘障問題。
他總覺得自己身體不便,不該拖累其他姑娘,所以多年來一直未曾考慮過個人問題,一拖便拖到了二十七八歲。
其實在他心中,對另一半也有些要求,只是始終沒能遇到合適的人,其標準一直未曾去消化。
直到在顧玉玲的介紹之下,初次見到趙力平,他的標準終于有了具體的模樣。
趙力平是個開朗大方的女孩子,朱琦對她幾乎是一見鐘情。
然而,剛見面時,他沒有給對方留下多麼深刻的印象。
隨著接觸次數多了起來,趙力平才知道,原來他存了追求自己的心思。
對于朱琦這個男人,趙力平本身非常欣賞。他的腿疾,在她看來也根本不算問題。他聰慧的頭腦和優良的品質,才是最大的魅力。
即便趙力平對這個年輕人產生了好感,當旁人問起來時,還是堅定的拒絕了這門親事。
她認為自己還小,談婚論嫁為時尚早。于是,她以年齡和要經過父母同意才行,不能私定終身為由,婉拒了指導員顧玉玲。
其實,作為一名進步青年,她當然不可能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落后習俗。
趙力平拒絕朱琦真正的原因,是兩個人的身份差距。準確來說,與朱琦的家庭背景有關。
她知道,朱琦是被朱德總司令寄予厚望的兒子,自己則是出身貧苦的農家女。
除此之外,她擔心像朱琦這樣的名將之子,身上可能帶著些驕傲的氣質。即使他才華出眾,恐怕也不能掩蓋這份缺陷。
同時,趙力平想為國家、人民、組織做更多的事情,不想被兒女情長給「禁錮」。
事實上這些問題,都只是她的假設而已。她在得知朱琦的身份之后,就給自己設想了許多糟糕的情況。
她完全沒有想過,會不會朱琦根本就不是自己猜測的這種人?
總而言之,身份的顧慮,使得她對這段還沒有萌芽的感情望而卻步。
另一邊,朱琦其實已經對她情根深種。
在趙力平面前,他感受到了最大的尊重。這份尊重,讓他忘記了自己肢體的缺陷,也漸漸打消了自卑的心理。
只是,一段還沒開始的感情,他又怎麼敢奢求美滿的結局。
他也努力過,勇敢地表達過。可他的表白,得到的也只是趙力平一如既往的拒絕而已。
久而久之,他慢慢失去了信心,平時生活里,也總有些萎靡不振。
朱琦在感情上產生的心結,唯一能夠解開的人就是趙力平。
他們兩個人工作中的同事、當地的政治部主任、不少戰友都主動找過趙力平,但大家得到的答案都是一致的。誰來勸說都不行,沒有可能就是沒有可能。
朱琦的多次求愛,都被她委婉拒絕。旁人的勸說,無法改變她的決心。
強扭的瓜始終不甜,朱琦也打算放棄自己的執著,不再打擾對方正常的生活。
1945年9月,由于七分校校部需要遷往內蒙古,他們跟著去了北方,在120師司令部任職。朱琦擔任通訊科的科長,趙力平是文書科的參謀。
工作上,他們天天見面,但趙力平的內心依然沒有太大波動。
他們之間遲遲沒有進展,急壞了旁人。
兩個年輕人的事,不知怎麼地,傳到了賀老總和夫人的耳朵里。
夫人完全能夠理解小姑娘在感情問題上的擔憂,她不是很愿意出面,強迫年輕人改變自己的看法。
她始終認為,做長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尊重年輕人自由戀愛的態度。
賀老總可不一樣,是個心思坦蕩的直性子,有什麼話從來不會藏著掖著。
他多次飯后找小姑娘出去溜達,詢問趙力平考慮得怎麼樣了,得到的答復全是一樣的。
他坐不住了,決定找小姑娘談談。
一天,他主動出面,找到了趙力平,詢問她為什麼要拒絕朱老總的兒子。
來之前,他也想過,如果年輕人實在不愿意,不能干那強買強賣的事情。否則,他的做法和土匪惡霸又有什麼區別?
只是在親眼見到趙力平之后,他能夠察覺到,小姑娘對朱琦有好感。所以對方的拒絕,才讓他格外不理解。
這一次,趙力平選擇誠實的說出自己心中的顧慮。
她告訴賀老總:
「我就是我,從來不會為任何人而改變,婚姻也不能改變。但我如果答應跟他在一起,成了朱德總司令的兒媳婦,我的自由會不會因此而受到限制,我無法確定。」
不為婚姻而放棄自我,這份精神和堅持,著實讓賀老總刮目相看。
了解了趙力平的真實顧慮之后,賀老總以自己的人擔保,朱老總一家人很好,朱琦的人品也不錯,婚后她還是可以做自己。
見小姑娘還是有些猶豫,賀老總直接拍桌子說:
「我是司令員,我說了算,我們快到張家口了,你和朱琦的事兒先定下來,接著我們再進張家口。這婚你們結也得結,不結也得結!」
他認為既然郎有情妾有意,拋來家庭和身份,朱琦和趙力平就應該在一起。
說完,賀老總拿出紙和筆,在紙上寫下了「批準朱琦同志和趙力平同志結婚」。
他手上在寫字,嘴里卻說著:
「這是你趙力平同志同意的,我沒逼你啊。」
弄好后,他讓警衛員把紙拿到政治部,當作朱琦和趙力平的結婚證書。
有了賀老總等人的推波助瀾,趙力平漸漸放下了一切,心無旁騖地答應朱琦交往。
朱琦的心結,也迎刃而解。
兩個人有了進一步的接觸,趙力平才能深刻的體會到,朱琦的人品和個性有多麼優秀。
他是一個相當寬厚和親和的人,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首先考慮的永遠都是別人,總是會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
就拿最簡單的事情來舉例,他們一同出去吃飯,朱琦永遠考慮的都是趙力平的口味。他自己則隨意應付,并不太過在意。
沒有人會不被細心與真誠所打動,趙力平也不例外。
1946年3月23日,由賀老總主持,朱琦終于和趙力喜結連理,舉辦了一場樸素的婚禮。
看著兩位新人,他十分高興和欣慰。
可以說,沒有賀老總的出面,倆人不會這麼快就結婚,甚至可能要錯過了。
而朱琦和趙力平組成新的家庭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她都沒能見到自己的公公婆婆。
因為解放戰爭和工作,一家人一直分隔在不同的地方。直到婚后兩年,她才在丈夫的帶領之下,見到了朱德總司令和康克清女士。
一家人的相處,果然印證了賀老總對她的保證。她明白了丈夫的優良品質,都是從公公婆婆身上傳承下來的美好。
面對小輩時,朱老總并不像趙力平想象的那樣嚴肅。他和這世間的其他父親沒有區別,很是和藹親切。
和孩子們聊天時,他總是帶著微笑,沒有任何距離感。在談到工作問題時,他又格外認真,反復叮囑朱琦,絕對不能搞特權、搞破壞。
一起生活,趙力平更是切身感受到朱老總艱苦樸素的品質。
他有一件衣服,穿了許多年,破了無數次,上面留下了眾多縫縫補補的痕跡。生活一向節約的趙力平,都覺得衣服已經沒有再次縫補的價值了。
可朱老總卻說,現在國家正是缺錢的時候,每一分錢都要用在刀刃上。他必須以身作則,貫徹節儉的精神,這樣才能帶動更多的同志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所以,只要還有縫補的余地,哪怕到處打滿補丁,他都不舍得把這件衣服扔掉。
一開始,康克清負責給他縫衣服。
後來康克清年紀大了,視力逐漸下降,這個重任便交到了身為兒媳婦的趙力平手中。
每一塊新的補丁,都經由她的手,變成了朱老總衣服上的一部分,也變成了他堅定的革命精神的象征。
這份精神,也深深影響著朱琦和趙力平夫妻二人。
旁觀著兩位老人的相處,趙力平知道了丈夫的原則性來自哪里。
她還記得,有一次康克清急著出門,處理私事。家里的司機便想開車送夫人一程,但朱老總卻嚴厲地把他批評了一頓。
家里的車輛,是組織上配給朱老總的公車。公車私用,這是他最大的忌諱。
過去朱琦腿腳不便,走路困難,朱老總都不允許自己的兒子搭便車,要求其必須走著回家。現在夫人因為私事出門,他當然更不能允許動用公車。
他的堅持,讓司機心服口服。康克清完全理解丈夫的原則,沒有多說什麼,自顧自地出了門。
看到這一幕,她想起了朱琦在單位里低調的模樣。
除了部分曾經見過他的高層領導以外,單位中的中層領導和基層的同事們,誰都不知道朱琦就是朱老總的兒子。
別人問起家庭背景,他只是簡單回答一句,父母都是普通的勞動者。除此之外,他什麼都不愿意多說。
因為他知道,只要報出父親的大名,無論別人是不是刻意討好,自己一定會在工作中受到優待。仗著父親的光環、身份行事,這不是他的風格。
父親冒著生命危險打下來的威望,不是他走后門的工具。
從鍋爐工到火車司機助手,再到成長為一名真正的火車司機,再到獨立調度路程運輸整體工作,朱琦的每一點進步,依靠的都完完全全是自己的努力。
良好的家風家訓,讓朱琦成長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頂梁柱,也讓趙力平受益終生。
趙力平受其影響,也保持著低調、艱苦樸素的作風。她和朱琦共同孕育了5個孩子,感情一直不錯。
遺憾的是,他們沒有白頭到老。特殊時期,他身心備受折磨,得了心臟病。
1974年6月,她照常上班,突然接到消息朱琦說不舒服。等她急忙趕回家時,朱琦已經離開了人世,沒來得及給家人留下任何遺言。
趙力平悲痛萬分,此后代替丈夫,照顧朱老總和康克清,撫養子女,還得工作。
1988年,她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仍然過著簡單的生活。
對趙力平來說,從未后悔過嫁給朱琦。
成為朱家的一員,親身感受革命家庭最端正的家風,她認為這是自己最大的幸運。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