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難留,芳華易逝,等到年老以后,我們又該如何迎接衰亡?
找個沒有人認識自己的地方,一個人默默地等待,亦或是約上三五好友,一起享受人生最后的安逸?
而在1997年,幾位上海老人還真這麼做了,他們拉上了幾位好友,一塊選擇了抱團養老。
1997年,總共五十多位老人為了能夠一起養老,通過集資買下了一棟雙層小樓,在這里,他們在一塊相互照應,相互陪伴,其樂融融,享受生活,紛紛表示比住在自己家里還要自由安逸。
然而啊,時間是一匹永遠不會停下飛馳的駿馬,一晃二十年,在這二十年里,曾經住在這棟樓里的老人都紛紛相繼離開。
直到2017年3月2日,最后一位留在這棟樓里的九旬老人也依依不舍地搬離了這里,至此,這樣一棟初衷只為養老的小樓最終關上了大門。
這件事的起因是什麼呢?而在最終,這棟承載了五十多位老人美好回憶的小樓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這還得從頭來講。
在上個世紀末,上海有一位名叫浦逸敏的老人遇到了一個讓她十分苦惱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同樣也是幾乎所有老人都會面臨的問題。
那就是自己的觀念、習慣、作息等等與自己的兒女起了沖突。
雖然說我國傳統觀念便是「百善孝為先」,兒女們為了贍養老人,通常都會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方便照顧,可老人們操勞了大半輩子,只是為了讓兒女們過的舒服一點,眼下看著自己成了兒女的累贅,他們的心里會好受嗎?
浦逸敏喜食清淡,每天只是簡單吃點青菜,可她的兒子卻與她正好相反,兩人一向是吃不到一個碗,或許表面上看并無大礙, 可時間一旦久了,難免會讓人感到束縛。
而且,浦逸敏兒子家也不夠寬敞,她的兒子為了讓她得到良好的睡眠,通常會選擇犧牲自己,把床鋪整理出來給母親睡,自己則是在沙發上擠著對付。
經常睡沙發導致浦逸敏兒子的精神狀態比之前更加萎靡,浦逸敏看在眼中疼在心里,若是這樣也就罷了,可偏偏浦逸敏的兒子非常孝順,一句怨言也沒有,反而還經常安慰她,這更讓浦逸敏心疼。
她時常心想,若是有一棟其他的房子就好了,這樣她就可以搬出去住,不用麻煩兒子了。
想法固然是好的,可真要實現又哪有這麼容易?
如果出去住,肯定是得離兒子家近一點的地方,這樣才能避免兒子擔心牽掛,可要想住得近,就只能選擇市區,在上海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她又上哪去找這麼一大筆資金呢?
這下子,事情似乎陷入了僵局。
然而,事情的轉折總是來得那麼的猝不及防。
1997年的某天,浦逸敏偶然間發現了一則房屋出售的廣告。在上海嘉定外岡的葛隆村132號有一棟雙層小樓,前身為一家農村信用合作社,但因為某些原因,他們決定搬遷,于是這棟小樓便空了出來。
而因為這房子在鄉下,又沒有保養好,整體比較破舊,所以這棟占地200平米的雙層小樓的售價只要5萬元。
浦逸敏的心臟頓時撲通撲通的劇烈跳動了起來,她想要買下這棟樓,拿來給自己養老。
考慮到這棟樓內部實際面積很大,她自己一個人肯定是用不了這麼多的,再加上為了給這棟樓增添更多些煙火氣,浦逸敏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們。
人們在生活中往往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老板眼中的好員工,對象眼中的好伴侶,兒女眼中的好父母等等,或許,也就只有在真正的好朋友面前才不會感受到拘束吧。
況且,大家相互也有個照應,兒女們會更放心。
說干就干,浦逸敏聯系了自己的老朋友們,巧的是,這些朋友們早就有類似的想法了,只是苦于沒有條件,誰不想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空間?于是有很多人都贊成浦逸敏的想法。
考慮到以后是一起吃一起住,于是,這群老人們決定采用「眾籌」的辦法買下這棟樓。
最終,她們籌到了這筆錢,在收到的籌款里,從10元,50元,到100元,甚至還有人募捐了3000元。募捐的人里不僅僅有以后要一起住的老人,更有一些本來就沒有打算住進這棟樓的老人,他們慷慨解囊,只為幫走過了大半輩子的老朋友們圓夢。
買下了這棟樓以后,老人們個個都是充滿干勁,活力十足。
為了讓以后的居住環境更加舒適,他們一起商量著修繕了這棟樓,換地板,搭灶臺,修廁所,隔出臥室,修繕門窗,每個房間也按照各人的想法一步步的調整。
終于,在經過了漫長的等待以后,這群為生活,為兒女操勞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們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樂園。
這棟樓被大家集體命名為慈舟養老院,寓意為慈舟共濟,但因為里面的床位并沒有到達養老院的標準數量,所以掛在外面的牌子上只是寫著「慈舟養老院籌建辦」的字樣。
在住進去之后,考慮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興趣習慣,作為發起者,浦逸敏給這個養老院制定了一些規則。
首先,衣食住行,樣樣離不開鈔票,所以第一項規則便是關于費用問題。剛開始,每個老人每月都會上交一百元作為養老院的日常開支。因為浦逸敏力行節儉,很多老人也習慣了清貧的生活。
為了更加節儉,他們甚至找人在養老院的附近為他們打了口井,自己種菜,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
社會給他們捐助了生活用品,再加上大家都節儉度日,長時間下來,他們存下了不少的錢,而這些存款最后都被大家捐給了紅十字會等機構,光是2008年汶川地震時,慈舟養老院就向四川災區一次性捐獻了6萬元。
接著,是對于生活的規劃,大家要在規定的時間吃飯,散步,收拾家務等等,平時需要用到的生活物資,由各位老人輪流去買或者靠子女來送。
如果有人生了病,浦逸敏會給他開藥,其他老人則會幫忙做飯、洗衣、端水等等,生活倒也愉悅和諧。
這群年過半百的老人們就像是現如今的大學生們一樣過起了屬于自己的「宿舍生活」。除了平時在樓里享受悠閑,大家每隔一段時間還會進行旅游活動,更有不少老人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種「精神寄托」。
浦逸敏原本是一位中醫,在住進了這棟樓后依然閑不下來,每隔一段時間便會為附近的村民進行義診,到后來,她甚至還被村民們奉為「活菩薩」。
而通過漸漸地相處,葛隆村的村民們也接納了這群老人,因為這些老人基本上都受過教育,里面有醫生、會計、工人等吃過國家飯的人,非但沒有對村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擾,反而經常幫助村民。
古人云:「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
于是,這一來二去的,村民們自然平時也就對養老院十分的照顧和關注。
有一次,養老院一位老大爺突發冠心病,幸虧村委會干部趕到,將老人送往了最近的醫院才使老人脫離了危險,后來的幾年里也陸陸續續發生過類似情況,全靠熱心的村民幫助才將老人送去了醫院。
附近的孩子們也喜歡上了這麼一大幫子慈祥的老人,時間久了,小孩子中要是有人放學回家發現父母還未下班,就會一起相伴到養老院去玩。
而老人們也很喜歡這群活潑可愛的小朋友,有時有路過的人甚至分不清這里到底是「養老院」還是「幼兒園」。
靠著社會的幫助,養老院的設施也不斷地完善著,陸陸續續的也迎來了不少其他的老人。
雖然,慈舟養老院從最開始到規模壯大也算經歷了風風雨雨,但大家在這里過得都可以稱得上是愉快,最關鍵的,他們得到了一種感覺, 這是一種不用依靠兒女,只靠自己的力量也能活的很好的感覺,這令養老院的很多老人都發自內心的感到一股驕傲和自豪。
人類是群居動物,人多本是一件很好的事,但隨著人數的增多,各方面的矛盾也開始漸漸滋生。
因為和村民之間關系和睦,有一位叫做劉彩珍的村民自告奮勇來為老人們燒飯做菜。但浦逸敏卻常常表示劉彩珍燒飯油倒太多,很浪費,久而久之,弄得劉彩珍十分尷尬。
有的老人退休金比較多,他們來之前過習慣了舒服日子,而浦逸敏的節儉態度與他們產生了沖撞。
他們認為,現在退休金水平上去了,沒必要為了一噸水一度電的摳摳索索,斤斤計較。
而浦逸敏不僅認為,與其改善生活,不如把錢省下來,用在更需要的地方,還要從大局考慮,認為 如果為了一部分人的生活而提高生活費的標準,那麼必然會導致另一部分人的離開。
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些老人實在是無法適應這樣清貧的生活,在經過了好幾次的溝通以后,他們只能選擇離開了這里。
除此之外,老年人身體脆弱這一面也開始漸漸暴露,剛開始老人們的身子骨還算是硬朗,不僅能照顧自己,還能照顧別人。
可時間久了,這些老人們或多或少都開始患上了老年病,有的看不清路,有的胸悶氣短,自理能力大幅度下降。
再加上經濟不斷發展,越來越多條件更好的養老院如雨后春筍被建立起來,兒女們一方面為了盡孝,一方面也是考慮到父母身體狀態不適合再過這樣互幫互助的生活,紛紛將自己的父母送去了新的養老院。
比如,徐鳳英老人是最早跟隨浦逸敏來到慈舟養老院的朋友之一,這位老人家就曾表示堅決不愿意離開這里,一定要在這里陪著自己的朋友。
可老人得了青光眼,眼前變得模糊,完全看不清腳下的臺階,在一次如廁時,她不小心摔倒,連腦袋都磕破了。
當時有人因為耳背,老半天后才發現了摔倒的徐鳳英,聞訊趕來的浦逸敏想要扶起徐鳳英,可她卻忘了自己早已90高齡,實在是力不從心,后來無奈之下只能打電話通知了徐鳳英的子女。
傷好以后,徐鳳英執意要回養老院,子女拗不過她,只能送其回去,然而很快徐鳳英便因為身體不斷衰老而再次摔倒。
這下,徐鳳英的子女說什麼也不愿意讓老人繼續住在慈舟了。
時光飛逝,老人們一個個離去,直到2004年,浦逸敏的老伴去世,這時她才意識到,原來自己跟老朋友們一起建立起的這座「烏托邦」始終還是抗不過時間。
再到最后,只剩下浦逸敏一個人仍然居住在慈舟養老院。
平日里,她就弄些花花草草,雖然她的兒子兒媳也曾專門到養老院照顧過她,可他們倆人自身的身體狀況也不好,思來想去之下,最終還是在2017年3月2日把浦逸敏送去了更加專業的雙營養老院。
自從浦逸敏離開后,慈舟養老院,也就是葛隆村132號便再無人住,徹底荒廢了。
那麼,如何處置這棟樓,便成了困擾著浦逸敏的一個難題。
一方面,這座雙層小樓承載了她和老朋友們二十年以來的點點滴滴,是她心中的一片不容侵犯的樂土。
而另一方面,她又覺得房子是拿來住的,自己不住別人可以住,反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留著自己手上純粹是一種浪費。
但她知道,慈舟養老院并不是屬于她一個人的,而是屬于曾經在那里居住過的所有老人,于是她聯系上了還健在的老朋友們,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其他老人,老人們在經過一番仔細的考究后,紛紛都認為捐出去是一個好辦法。
在這期間,這座養老院的價格也是一路攀升,有許多人都找過浦逸敏,想要從她手上拿到這片土地的開發權,但都被浦逸敏給拒絕了。
最終,2020年,他們正式將這棟承載了他們無數回憶的慈舟養老院無償捐贈給了葛隆村村委會,希望它能辦養老院,成為老人們互幫互助的樂園。
養兒防老?養老保險?好像都缺了點什麼。
慈舟養老院的出發點固然是好的,雖然其中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而且現如今,這所養老院「抱團互助養老」的理念早已成為了過去式。
但不可否認它所倡導的「抱團互助養老」確實給予了老人真正需要的東西:被尊重,和被需要。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