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 「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人都會犯錯,但有的錯無足輕重,有的錯卻會后悔一生。
曹操英明了一輩子,文學上才華橫溢,軍事上所向披靡,外交上左右逢源,本應像唐宗、宋祖那樣青史留名。
可他卻分別錯睡、錯留、錯信、錯殺、錯放了各一人,「五錯疊加」,鑄成大錯,最終導致了自己身死、國家破滅,實在可惜。
這「五錯」究竟對應的是哪五個人?這些錯誤又是否不可避免呢?
世人都說曹操喜歡人妻,可他又何嘗不想妻妾能夠陪伴在自己身邊呢?
但在創業初期,曹操身邊能夠委以重任的武將很少,每次出征幾乎都是曹操親自帶隊。
帶上家眷,是行軍大忌,作為一個軍事家,曹操深知其中的利害關系,所以只能強忍欲望,「忍痛割愛」。
剛開始,曹操打仗基本都在青州、兗州附近「就近打」,打完就回家,還能忍得住。
可隨著定陶之戰擊潰呂布、關中火并迎回獻帝,曹操的活動區域突然間大了很多。
忍上三五天簡單,忍三五個月可就不容易了。
很多時候出征打仗,光往返就得花一兩個月的時間,這可怎麼辦呢?
思來想去,曹操還是投入了人妻的「懷抱」。
公元197年,曹操這個癖好給自己帶來了大麻煩。
這一年,曹操已經初步平定了青、徐、兗、豫四州之地,而幽州的公孫瓚正在與冀州的袁紹激戰,兩邊都不好惹。
思來想去,曹操還是決定拿最弱的劉表開刀,正好,當時劉表收留了一個名叫張繡的流民帥,讓他屯駐宛城。
曹操明白,張繡其實并不愿意替劉表賣命,畢竟張繡的叔父張濟都是被劉表的軍隊亂箭射死的。
投靠劉表很可能只是張繡的權宜之計,自己一到,拿出皇帝的詔書,張繡肯定會投靠自己。
曹操確實精明,事情也確實如他預料的那樣發展,曹操大軍剛到,張繡就投降了。一切都是如此的順利。
但曹操千不該,萬不該,不該對張濟的妻子起色心,這可是張繡的嬸嬸啊。
得知曹操非要自己的嬸嬸侍寢,還想在第二天除掉自己后,張繡連夜起兵反叛。
這下,曹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愛將典韋戰死、侄子曹安民死于亂軍,就連自己的長子曹昂,也因為把馬讓給了曹操而未能幸免于難。
從「馬后炮」的視角來看,曹操的這一夜春宵,不僅害的自己損兵折將,還直接輸掉了曹魏的未來。
要知道,曹丕才活了40歲,而曹丕的兒子曹叡壽命更短,才活了36歲,父子兩個加起來一共也就當了二十年皇帝。
就是因為他們父子活的太短了,這才給了司馬懿逆風翻盤的機會。
而從已有的資料來看,曹昂的能力相當不錯,身體也很健康。
如果宛城之戰曹昂不死的話,曹昂大機率活的比曹丕父子長,這樣的話,恐怕就沒有司馬炎什麼事情了。
曹操這一輩子,知人善任,發掘出了郭嘉、張遼等無數優秀的人才,他們大多都為曹魏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在這個過程中,曹操也看走眼過,這個看走眼,不是指高估了他們的能力,而是指低估了他們的野心。
公元196年,原本投奔劉備的呂布突然「反水」,趁著劉備出征在外,轉過頭來偷襲徐州,不僅奪取了下邳城,還連帶著俘虜了劉備的家人。
此后,呂布雖然歸還了劉備的家人,但雙方依然齟齬不斷,劉備根本不是呂布的對手,走投無路之下,只得去投奔曹操。
雖然看起來曹操接納劉備時非常爽快,但曹操真的認為劉備會甘心寄人籬下嗎?
也許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畢竟投降曹操的小主公、小軍閥多了去了,哪個不是曾風光一時。
但曹操不會忘記,他自己就曾是袁紹的「小弟」,後來因為不甘心屈居人下,這才脫離袁紹「單干」。
萬一劉備和自己的想法一樣,那麼劉備絕對不該留。
在糾結了好幾個月后,曹操還是沒能下得去手,他寧愿認為劉備是真的服軟了。
其實,當時正值用人之際,不殺未必錯,曹操真正的問題在于不該放走劉備。
如果把劉備留在身邊,那麼劉備就像是離開水的魚,再怎麼撲通也翻不起浪花來。
可如果放劉備走,那便是龍入大海,再想要抓回來,就少不了要費些力氣了。
而且如果當時曹操不錯放劉備,劉備就不會跑到劉表那里,也就不會遇到後來的臥龍鳳雛。
進一步說,沒有劉備的支持和諸葛亮的運作,孫權很可能在曹操大兵壓境時就直接嚇得投降了,哪里還會有後來的赤壁之戰和吳蜀聯盟呢?
如果對于曹操來說,劉備是可留而不可放的話,那麼司馬懿則正好相反,是可殺而不可留。
和劉備常年在外征戰不同,當時司馬懿還未掌兵,他唯一能夠憑恃的,就是他的文采和他的世家出身。
所以一開始曹操并不打算重用司馬懿,而是想要把他當成「花瓶」,擺在朝堂上,向世人展示自己求賢若渴的態度。
結果司馬懿也猜出了曹操的心思,面對曹操的征召,要麼裝瘋,要麼裝病,反正就是不肯赴任。
後來直到曹操以逮捕入獄相威脅,司馬懿才終于在建安十三年服軟,出任「文學掾」。
曹操其實早就感受到了司馬懿的野心,認為他有「狼顧之相」,不安分,想要找個理由處死他。
可惜,司馬懿的士族出身最終還是救了他一命。
曹操的出身不好,本就和士族「不對付」,如果再無緣無故的把司馬懿也殺了,那就相當于和士族徹底決裂。
曹操自己倒是不怕這些士族,可是沒有他們的支持,曹丕怎麼辦?
為了子孫后代的安危,曹操最終還是留了司馬懿一命,并把他介紹給了曹丕。
曹操的本意是想讓司馬懿成為曹丕的左膀右臂,替曹丕籠絡士族。
但他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兒子和孫子竟然都是「短命鬼」,三代人愣是沒熬過司馬懿一個人。
可惜了,如果老年的曹操能再狠心一點,不要「錯留」司馬懿,曹魏也許真的能成長為一個大一統王朝。
曹操這一輩子殺伐果斷,喜歡他的人不少,恨他的人更多,那些漢室忠臣甚至把他視作罪該萬死的亂臣賊子。
但這些人可不會把對曹操的敵意寫在臉上,往往是表面上看起來忠心耿耿,實則笑里藏刀,董承如此,劉備亦是如此。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自創業以來,誰可以相信、誰不能相信一直都是困擾曹操的一個大問題。
曹操曾因為錯信黃蓋,輸掉過自己的功業,可他卻曾因為不信任而錯殺華佗,輸掉了自己和兒子的生命。
曹操之所以會錯信黃蓋,并非是因為他不夠謹慎,主要還是黃蓋戲演的太逼真了。
一方面,黃蓋從孫堅起兵討伐董卓時就跟著孫家干了,但在赤壁之戰前夕卻只是個小小的丹楊都尉,看起來確實郁郁不得志,有「跳反」的理由。
另一方面,他也真舍得對自己下手。
為了讓苦肉計看起來逼真一些,他不僅讓士兵真打,還選的是威力最大的「脊杖」,打的自己幾次昏死,差點連命都沒有了。
戲都演到這個程度上了,也難怪曹操會上當。
取得曹操的信任后,建安十三年年末,黃蓋假裝帶領船隊投降,實則滿載易燃物,對著曹操的艦隊發動了突襲。
在赤壁的漫天大火之下,曹操一統天下的野心,最終隨著他那「舳艫千里」的艦隊,一同化成了灰燼。
錯信讓他付出了難以彌補的巨大代價,但不管過程如何屈辱,曹操終究還是活了下來。
可惜的是面對敵人,曹操輕而易舉的給予了自己的信任,但是在此之前,面對自己的身家性命,他卻因為不信任,錯殺了可以救自己的人。
曹操征戰一生,勞苦奔波,到了晚年,自然也免不了受病痛之苦。
其中最難忍受、也最折磨人的,無疑是古人所謂的「頭風」,也就是現在的「慢性陣發性頭痛」。
頭風一發,頭痛欲裂,毫無緩解的辦法,為了根除病癥,曹操派人四處尋訪名醫,找來找去,最終找到了華佗頭上。
華佗的確知道如何根治頭風,但他提出的治病辦法,實在有些「驚悚」。
不僅要用利斧劈開頭顱,還要在頭顱里進行 「微操手術」。
哪怕在現代人眼中,這也是個極為激進的治療方案,何況是在古代呢。
曹操也不敢輕信華佗的「鬼話」。
他派人去調查華佗的背景,結果發現他居然和孫劉兩方都有過交集,難道他是奸細?
本著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原則,曹操最終還是選擇在公元208年處死了華佗。
可華佗才剛被處死不到半年,曹操最喜歡的小兒子曹沖就不知為何,突發惡疾,眼見就要不行了。
曹操急忙派人快馬加鞭,遍訪天下名醫,結果名醫們卻都說這個病只有華佗能治。
接到使者們的回報后,曹操捶胸痛哭,后悔不已,可人已經殺了,他又能怎麼辦呢?
曹沖之死,徹底打亂了曹操的規劃,要知道,曹操曾有意要把曹沖培養成自己的繼承人。
如果曹操沒有錯殺華佗,而是接受治療,再多活十年,那麼按歷史的時間線,曹丕將會死在曹操前面,曹沖也能順利長大成人。
到時,恐怕曹魏真的能在曹沖的帶領下一統天下,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論文學,曹操不輸劉邦、李淵,論軍事也未必在劉秀、趙匡胤之下,論出身,更是比朱元璋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曹操的成就之所以在他們之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每次都在關鍵節點上犯錯。
錯睡,損兵折將,錯留,遺害子孫,錯信,功敗垂成,錯放,后患無窮,錯殺,身死國滅,也許這便是古人所說的,時也,運也吧。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